足踝扭傷是一個非常常見的運動傷害。造成扭傷的原因包羅萬象,從走路時不慎立足點不穩,到運動落地時腳踝內翻,都可能造成不同嚴重程度的足踝扭傷。若處理不當,有高達七成的人可能演變成慢性足踝疼痛或足踝不穩定的狀況,大大影響生活品質與運動表現。
足踝扭傷的嚴重程度可大可小,從輕微的韌帶拉傷、關節損傷發炎、到韌帶斷裂,甚至骨折都有可能,而不同的受傷結構可能會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韌帶方面,以
前距腓韌帶(ATFL,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最常受傷。此韌帶受傷主要以外側足踝懷疼痛表現,並易在足踝內翻時疼痛加劇。(如圖)
圖片出處:
https://ionaphysio.com/ankle-sprain-rory-mcilroy/
關節損傷或發炎,則主要以踝關節沿線疼痛表現,易於承重時疼痛加劇,並合併足踝背屈受限(即腳背上鉤受限)。
較嚴重的
韌帶撕裂傷與
骨折則容易出現皮下瘀青、內外踝與足部骨頭突起處壓痛,與無法承重行走。
然而足踝結構相當精密,除了上述結構以外,還有許多肌腱,韌帶,甚至神經血管可能受損。受傷後若有任何疑慮,建議就醫評估損傷嚴重程度。
醫師端會從病史詢問了解受傷機轉與臨床症狀,做理學檢查以測試疼痛點、足踝穩定度,並尋找足踝周邊潛在的受損結構。再視情況以
超音波檢查(下圖)確認肌腱、韌帶、關節面,與神經血管等構造性損傷嚴重程度,或安排X光或更進一步檢查確認骨頭是否有骨折或骨裂。
若評估過程發現嚴重韌帶撕裂傷合併足踝不穩定或特定類型的骨折等危險性較高的診斷,建議轉由骨科醫師進行手術評估。
上圖箭頭處為完整的前距腓韌帶,下圖為部分撕裂合併局部發炎的前距腓韌帶
(圖片出處: Mansour R, et al . Persistent ankle pain following a sprain: a review of imaging.
Emerg Radiol. 2011;18(3):211-225.)
在醫師確認無手術需求後,可轉介
物理治療師進行
生物力學、關節動作,與
身體動力鏈等評估,以找出
功能性缺損。
在審慎評估後,則可以根據每個人的生活形態與運動需求,安排最適當的復健與治療計畫。
急性期
在足踝扭傷尚未就醫前,可以先以彈性繃帶纏繞加壓,加上冰敷與抬高患部以盡量降低局部水腫。此時間須注意腳趾血液循環與知覺是否出現異常,並避免足踝再度扭傷。
就醫經醫師評估沒有立即手術需求後,除延續上述治療外,若有關節積液可進行
超音波導引抽吸抽出關節液以減輕腫脹感並降低關節活動限制。再輔以
貼紮、徒手運動治療、與儀器治療,並適量搭配口服止痛藥,以降低水腫與疼痛。較嚴重的受傷則建議進一步搭配輔具與副木以維持關節穩定度。
此階段的治療目標為
減少水腫、控制疼痛、維持關節活動度,並在不造成二次傷害為前提下,
盡可能減少足踝扭傷對日常生或造成的影響。
亞急性
當水腫與發炎狀況逐漸穩定後,進入亞急性期。此階段的復健除了持續減少水腫外,可以
漸進式的增加徒手運動治療以保持並增進肌力與關節活動度,並調整
儀器治療項目以利持續症狀控制並增進修復。
對於運動需求較高,或日常生活對足踝穩定度有高度需求的人,在此階段亦可加入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platelet-rich plasma) 注射。
PRP隨種類的不同,在萃取與施打過程略有差異,但其施打的大原則可分為幾個步驟-
- 從患者身上抽血
- 從血液萃取出濃縮的自體血小板與生長因子
- 將萃取物施打回受傷處
此治療方式
有調節發炎與促進組織修復的潛能,且由於取自於患者本身,
安全性佳。若搭配超音波導引精準注射,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使組織修復潛能最大化。
此階段的治療目標除了持續減少水腫與控制疼痛外,強調在
安全的狀況下增加肌力與關節活動度,並促進組織修復,恢復足踝功能。
患者經急性與亞急性期復健達到良好的關節活動度、肌力,與穩定度後,即可逐步增加運動相關的訓練,以利返回運動。整體來說,完整的復健療程依據病情嚴重度,從2-12週不等。
研究顯示
完整的復健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疼痛、改善腳踝活動度,增進足踝功能,並降低慢性足踝不穩定的發生率。
足踝扭傷是非常常見的運動傷害,若處理不當容易造成長久的後遺症。完整的復健可以有效控制疼痛、改善腳踝活動度,增進足踝功能,並降低慢性足踝不穩定的發生率。建議腳踝扭傷的患者可以至就近的復健科診所諮詢。